宋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汕头小公园有文化力,更需文化生产力 [复制链接]

1#

今年春节黄金周,小公园开埠区成为汕头旅游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是海内外游客来汕必到的“打卡”地,更是汕头人寻根怀旧的场所,小公园开埠区独特的文化吸引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历史与人文的魅力

小公园开埠区的火爆,是一种历史与人文的魅力。春节期间,开埠区通过业态经营、非遗展示、舞台汇演、文化艺术鉴赏、民俗巡游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多视角展示地方文化精髓。

热闹的背后的思考

热闹的背后,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小公园开埠区的文化力要充分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新旧动能转换”还有一定差距,整个开埠区虽零零散散分布着十余座博物馆、展览馆,但是能让游客“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比较有限,如何向深厚底蕴要文化生产力,成为小公园开埠区长远发展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向深厚底蕴要文化生产力

向深厚底蕴要文化生产力,就是要让文化力变为生产力,把文化产业做成产业文化,实现文化创造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城市的发祥地,也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随着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原本寂静多年的老城区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这种活力来源于文化的渗透和历史的传承,而要使这种文化力真正蜕变为文化生产力,则需要把“文化+”的业态理念全面融合到未来的城市发展中。

避免走同质化之路

小公园开埠区要深挖文化生产力,就要避免走同质化发展之路,虽然星罗棋布的骑楼是小公园开埠区的一大特色,但其实沿海地区大部分城市都有骑楼群,近的像厦门、广州,远的如南宁、海口,单纯的步行购物体验很难有长远的吸引力。着眼长远,就需要走特色化道路。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骑楼文化要深度融合“潮”味元素,就像广州骑楼的西关大屋、上海骑楼的石库门,都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让人有独特的记忆之处。因此在整个小公园开埠区的业态布局上,要注重挖掘自己的特色,能让外地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印记。做到让海外潮汕人一走进小公园就有一种“回故乡住”的情怀,外地游客一到小公园就有一种“去他乡住”的向往。

实现留得住玩得深

留得住,就是要让外地游客从“小公园半日游”到“小公园过夜游”。目前小公园的旅游业态还处于比较零散状态,周边分布的也多为纯参观性的公立博物馆,不收门票,文化生产力明显不足。虽然相关部门在《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中提出建设迴澜公园、开埠文化公园、码头文化公园等,但是笔者认为,此类公园与西堤公园和周边十余座博物馆同质重复,对留住游客的作用不大。笔者认为,结合乌桥岛改造,在规划中的迴澜公园一带,可规划建设一座“汕头埠”文化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可以借鉴杭州宋城的经营业态模式,就是把城市地情历史与现代科技进行高度融合,建设大型的现代文化旅游综合体。依托西湖而生的“杭州宋城”,景区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更成为宋城的灵魂,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对汕头小公园有很大启发。笔者认为,“汕头埠”文化旅游综合体同样可以建成集“演艺汕头埠,体验汕头埠,美食汕头埠,科技汕头埠,IP汕头埠,网红汕头埠”的新业态模式,让游客能玩、能住、能吃、能体验,把主题乐园更好地与开埠文化街区捆绑起来,让游客可以实现从半日观光游到两天深度游,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开埠区的文化生产力。

打造特色的文化IP

留得住就是要让游客深度游,而深度游的背后还要让游客带得走,就是让文化力变为文化生产力,把文化产业做成产业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IP汕头埠”。比如对汕头小吃的业态布局,相关部门应该尽快牵头,打造“汕头小吃IP”,从形象设计,VI标识、广告宣传、行业规范等入手,让“汕头小吃”能成为一种文化地标。比如我们熟悉的“沙县小吃”,就是一种“文化+饮食”的成功营销,通过行业规范,注册商标、培训人才、形象包装等一系列“泛企业式”策划营销,将“沙县小吃”店开遍全国各地,并且沙县政府还不断为沙县小吃寻找未来,成立了小吃集团公司,整合小吃业主入股,走连锁经营的路子,县委县政府还提出了“保牌、提质、连锁、上市”的发展目标,俨然“沙县小吃”已经成为沙县IP。汕头在这方面要尽快入手,不仅在美食发展上,其他包括手工艺品、非遗产品、小公园开埠文化旅游纪念产品等都需要做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开发各种开埠文创产品,把文化产品做深做细做好,告别单纯的文化摆设品,而是可以让更多游客带走的文化生活品,让游客到了小公园既能留得住,也能带得走。

发挥好小公园开埠区的文化影响力,深挖开埠区的文化生产力,将有利于小公园开埠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