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文图
我在下午五点走进了开封的古城,正是夏天,炽烈的阳光肆无忌惮地洒落古城墙上,古城像是要烤焦了。
我挥着汗走进古城,我的第一站是龙亭。
开封总是尽可能把他所有的建筑做成宋朝的样子,就连公交车站也不放过。
我没有坐车,步行五公里穿过市区,龙亭景区大门已经在晚霞中徐徐关闭。
龙亭建在两湖中间,我沿犬牙错落的湖岸往前走,欣赏着湖中的美景。
湖面很宽,水中有亭台楼阁,游船在湖面穿梭,对岸的仿古建筑的倒影晃动着,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湖中游泳,似鱼儿般快乐。
我来到一座桥,这是个普通的桥。但是,他有着不普通的故事,因为这座桥与天波府相望就叫他天波桥。天波桥的原型是临颍县的小商桥,小商桥名气大,天波桥也有故事,据说他是岳飞部将杨再兴(天波府的后人)率三百壮士怒击十万金兵的古战场。目前,这座桥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看来天波府就在不远处了。
去天波府经过清明上河园的后门,后门紧闭,门楣上“清明上河园”五个大字吸引了,这是典型的魏碑风格,雄峻奇崛,透露着十足的霸气。
走过清明上河园后门右转弯,没多久来到“中国翰园”,中国翰园是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自筹资金兴建的,从民间募集了很多赞助款,赞助人的名字都刻在了大门的两侧计三十余米,成了翰园门前的一道风景。
园内是一座融山水艺术景观和古典园林建筑为一体,集古今中外诗词、书画、碑刻艺术之大成的文化园林。翰园碑林是这里的最大品牌,展出书画碑刻余块,长达六华里。以朝代为序,镶嵌了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碑帖,同时以书体分镶的现代碑廊全面展示了现当代书法大家的艺术风采。
06年冬天,我顶着刺骨寒风在翰园碑林的走廊里磨磨蹭蹭泡了几乎一天,那时的感动现在还记忆犹新。
再往前走,真的到了天波府了。我作为杨家的后人,是听着杨家将的故事长大的,杨家将为了国家的安危不惜生命奋勇杀敌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我渴望报国,我的血脉里始终澎湃着报国的激情,无论是穷困还是富有,不管是顺境还是已经,都始终坚守这这个信念,有着随时我这个伟大的民族献身的梦想。
天波府门前悬挂着杨成武上将的题字“天波杨府”,这四个字朴拙而有情趣,天真和率性表露无疑。
天波府门前有铜铸的士兵把守,士兵的前面是两个石狮子,一盏灯笼挂起来,晚上到来的时候,灯笼亮起,装点着杨家将的大门。
虽然到了晚上,但天还亮着,是不是要再拜访一下与安徽有关的人包拯的祠堂----包公祠?我用百度导航,三公里。
我离开天波府,想一个巡逻的警察,继续着走马观花的旅行。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算是我的同乡。包大人铁面无私、疾恶如仇的故事我很早就知道,他是我少年时代的偶像。
沿着古城墙,越过小巷和繁华的闹市,终于来到了包公祠的大门。门自然是关着的,天终于暗下来,包公祠三个字雄健有力,透露着刚毅和勇猛。
包公祠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门口还有一幅石雕,我仔细辨认,是一条龙,我的耳边突然响起一句唱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上”。
看了包公祠,还应该去包黑子办公的地方报个到吧。
我沿包公河行走,天完全黑下来了,包公河的灯亮了,五彩斑斓,点缀着开封的夜。
远处、近处的灯光都亮起来,开封城向我展示了她迷人的色彩,我被陶醉了。
湖边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有乘凉的、有钓鱼的、有练声的,也有三五个围在一起聊天,与街边卖货的、行路的,构成一幅民俗风情图,如果不是偶尔的汽车疾驰而过,我真以为回到了宋代。
开封府到了,他威严的门楼显示着神圣不可侵犯,像当面的包拯铁面无私地站在那里。
开封府的灯光很简洁,“开封府”三个字是典型的唐楷,苍劲、厚重、端庄,一丝不苟。
开封府的门前热闹非凡,这里是市民们休闲活动的地方。你看,那一群大妈在跳广场舞,伴着欢快的旋律,大妈们翩翩起舞,不减当年;你看,那不是青年女性在练瑜伽吗?那优美的身姿、优雅的动作,在夜色里展示着,令人陶醉……还有打太极拳、练武术的、唱歌的、伴奏的,共同组成了一幅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这不就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企盼的太平盛世吗?我仿佛看见包大人站在开封府门楼上,撸着胡须,漆黑的脸上绽放着微笑……
(近水,名杨评号近水,安徽颍上人,毕业于安徽师大、深圳大学、清华大学,中文、新闻、书画创作、艺术品鉴定专业,作家、诗人、书法家、旅行家、艺术品鉴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