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惊艳大讲堂郭洪钧中国旅游演艺实践集成 [复制链接]

1#
第三章中国旅游演艺的内生架构

第一节

旅游演艺的审美境界

审美,一般而言,指的就是审美主体对客体之内容与形式价值(如美丑)的感知、观察、审视和品评,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带有情感的认识。就旅游而言,审美,可以说是旅游的本真。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休闲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通过旅游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是所有旅游者的共同追求,也是旅游的本质之所在。旅游审美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一种短期性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一项休闲性的精神文化享受,是在具有安全感、放松感、舒适感、信任感的异域环境下的跨文化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所具有的感情因素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流氛围,促进着不同文化间人们的了解。旅游审美中的参与性活动,是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更有益于相互信息的反馈和情感的沟通。旅游审美活动的综合性与丰富性,使旅游基本上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成为融贯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越来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络绎不绝、乐此不疲、依依不舍、源源不断。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调研判断: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美元时,居民就想外出去国内旅游;达到-美元时,就想外出去邻国旅游;达到0美元时,就会想外出去远方的国家旅游。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长期向好,人民群众收入逐年递增,生活水平加速改善,特别是近几年交通基础建设和运送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人们不仅更加喜欢旅游、热衷旅游甚至离不开旅游,许多人都将旅游生活纳入休闲、休假的日常安排。在游山玩水之间,放松身心、放飞梦想;在置身事外之时,享受悠闲、享乐生活。远离喧嚣,沉浸于另一种对生活的体验;贴近自然,尽情在游历中忘却一切烦恼忧愁。这其实就是旅游带给人的审美境界。所谓境界,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义界甚难的汉语名词。境界既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我国近代美学的开山祖师、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而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则认为世界与人生大同,但其意义对各个人不同,加之各个人的“觉解”程度有异,因此各人有各人的人生境界。人做各种事的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自然境界:人若只是顺着本能或风俗习惯做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2、功利境界:人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3、道德境界: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4、天地境界(哲学境界):“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天地境界(哲学境界)有超道德价值。就旅游演艺的审美而言,不难发现,旅游演艺产品是经过舞台化精心包装的文化商品,旅游演艺具备精神文化产品和旅游吸引物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创作和开发旅游演艺产品必须注重两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演艺的社会效益主要指通过旅游演艺节目提高观众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水平,激起大众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与推广起到促进作用。旅游演艺属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的范畴,即旅游者在观看目的地旅游演艺的过程中寻找的不是真实客观的文化本真,而是舞台化的艺术象征。建构主义原真性对商业化并不完全排斥,而是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构造原真,甚至适当创新,以满足旅游者的期望。当然了,回归文化本真并不等于简单的文化还原,而是需要创作者用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进行艺术呈现,故事情节要具备文化积淀和思想价值。笔者认为,美学史上众多美学观的提出,总是有其合理性因素的。比如关于构成了美的本质的四个不同层次就有不同的说法,但无论怎样,美的四个不同层次基本上都是对应于审美的四个阶段:感知、想象、自我确证、天人相知。只不过不同的美学家强调的侧重不同罢了。其实,无论什么样的美学观,都不单单是美学家的一家之言,而是美学家对于各种美学现象存在的思考与推断。同样的道理,旅游演艺的审美,也基于各种美学现象存在而形成的,其中既包括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创作者对审美的感知、想象、自我确证、天人相知;也包括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观演者对审美的感知、想象、自我确证、天人相知。一、注重人性亲和与量身定制

着眼游客喜好和致力观众喜爱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对审美,对审美境界,甚至具体到对做为旅游者的审美境界,都有比较细致入微的生动论述与形象描绘。他讲到: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又形象描绘: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于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由此可见,美在各个人眼里,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地而异、因物而异甚至因心情不同而异。尽管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但匆匆而过的人们却依然视而不见;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于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不过如此。因此,旅游,特别是旅游演艺产品必须注重人性亲和与量身定制,既要想方设法让那些匆匆而过的人们停下脚步看看眼前的美景,又要让那些觉得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的人们,眼睁睁、活生生地真切感受到通过旅游演艺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表达样式,旅游所蕴涵的美与神奇完全可以让新奇的地方变得熟悉、熟悉的地方变得新奇。这既是旅游演艺所特有的审美境界,也是旅游演艺产品必须着眼游客喜好和致力观众喜爱的关键所在。为了进一步着力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旅游演艺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载体的作用,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推进业态模式创新。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供给体系。作为首个正式出台的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文件,《意见》明确提出到年旅游演艺市场实现繁荣有序,涌现一批有示范价值的旅游演艺品牌。对于很多喜爱旅游演艺的游客来说,这无疑是个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