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秘赣州龙岭南昌大学江西师大寻根地 [复制链接]

1#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去后方,说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赣州,在这民族危难之际,作为距离抗日前线最近的东南大后方,接纳了大批的流亡学生,安顿他们在这里有书读,有饭吃,用它那宽厚的肩膀支撑起了民族复兴的希望!点点学术薪火得以燃烧不绝,很多日后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他们的民族救亡生涯就是在抗战时期的赣州度过的。

几十年的历史过去了,但故事未曾消失!

年,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举办了一期赣州教育史料展。自展览以来,经常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来此寻觅,探讨那曾经的故事。也常有那精干的中年人带着家族的疑问,来探寻父辈在赣州街巷走过的脚印!

此前,一位台湾回来老者,在家人的陪同下慕名而来,他说他想找找国立中正大学的那些事,看遍展览略显失望,所展内容并无涉及国立中正大学的内容。

老人说,他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这次回来寻根,可是变化太大了,就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回来,我作为策展人之一,内心很触动,也很愧疚。

还有一位老人自言是原中正大学的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没看到有关中正大学的介绍,我们向老人解释,我们这期做的是赣州中小学校史的展示,没涉及高等院校。

老人说中正大学是所好学校,你们应该介绍。在言谈之下,发现对于这所学校,我们仅知教育志上仅有的百字简述、或是一些个人回忆,对学校的整体及其深层的故事几无了解。

能够使年长者存有思念,使年幼者解惑疑念;能够使本地人梦回当初,能够使外地人了解赣州。是我们这群赣州人创立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的初衷和方向!

所以,事后我们多方搜集,才发现这段史料确实是空白的,在学校的继承者,在江西文史资料,在赣州教育史料中都未找到成文的较详细有关中正大学(赣州龙岭)分校的整体介绍。

于是,我们历经两年来深扎故纸的时间,终于梳理出中正大学龙岭分校的初步面貌。

如此成文如下,由衷的希望两位老者能看见,并对他们说一声“抱歉”!

国立中正大学

中正大学是抗战中期在江西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它的创办,改善了战区学生升学困难和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是我国战时教育事业尤其是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

抗日战争爆发,改变了中国教育的布局,也使战时人才的巨大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江西作为东南抗战的重要省区,战时形势的变化及需要,将创办大学问题摆到江西省*府面前。

年6月,国立中正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江西省泰和县正式成立,择定泰和杏岭为校址,并由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推荐,国民*府聘任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为首任校长。

中正大学校歌

澄江一碧天四垂,

郁葱佳气迎朝曦。

巍巍吾校启宏规,

弦歌既倡风俗移。

扬六艺,张四维,

励志节,戒荒嬉。

求知力行期有为,

修已安人奠国基。

继往开来兮,责在期!

中正大学筹委会对教授的选聘,极端审慎,务期品学兼优,经验丰富,如不得其才,则宁缺而不滥。各院系和研究部教授大多来自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西南联大等著名大学。如文法学院的萧公权、唐庆增、萧蘧、陈鹤琴、童润之、雷洁琼、邱椿、姜琦、严楚江、王易等,工学院的蔡方荫、张闻骏、吴诗铭、袁行健、俞调梅、王修寀等,农学院的周拾禄、张明善、马大浦、鲁昭涛、何琦、*野萝等,研究部的冯言安、叶青、姚名达等,多为国内知名之士,而于学术上有相当贡献者。

年10月1日,教育部任命的校长胡先骕来到泰和,10日正式就职。学校在10月31日,举行奠基暨开学典礼。

年8月15日,八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国立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望城岗。年5月22日,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设*治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16个系。更名后,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

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的主要传系:

1、江西师范大学——民国29~(~)主要继承原国立中正大学部分部院系科,全部校舍场地,大部分图书资料,一部分仪器设备。

2、江西农业大学——民国29~(~)主要继承原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

3、南昌大学——民国10~(~)主要继承经江西师院在原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科基础上调整扩建后的生物系(年由原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并入)。

中正大学龙岭分校

从赣州的城里出西津门到龙岭是条缓坡山路,大约五华里,年8月中正大学在赣县龙岭设立分校。

中正大学龙岭分校其实是中正大学的“一年级部”,除农学院外,中正大学新生(包括师范专修科的新生)均在龙岭分校报到注册,本科生在分校完成一年级课程后转入杏岭校本部学习。与泰和一样,校舍是新建的位于一片丘陵地的小平坝上,清一色的平房,除了学校办公室和图书馆这两幢是砖木结构外,其余的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是所谓“抗战型”的,即以竹片为墙,敷以*泥,粉以石灰,外观不错,但其实是脆弱不堪的。屋舍很多,但所有窗户都用一种涂了桐油的薄纸代替玻璃,具有避风雨的作用,但光线是很淡的。

在这片“抗战型”的建筑群中,数量最多的是学生宿舍,是三开间的房子,中间一室因为要留出左右两间的通道,所以只住八人,而左右两室各住十人。靠窗各有两张长方形桌子,十条小方凳,供自修之用。左右间的高铺,不仅光线比中间一室好,而且不像中间这一室那样,要供左右二室二十人的进出,比较安静,不受干扰。教室和寝室是相同的结构,但一幢分为两间,各有门户出入,所以面积较大,可以放得下三十张左右的座椅。座椅的形式是右靠手可供书写的,由于木料方便,所以质量很好。还有几所三开间完全打通的大教室,供那些各系都要修读的如中国通史,三民主义一类课程的讲授之用。

教室和寝室的房子按这片坝子的坡度分成平行的三列,其间是石子砌成的小路。不仅是校内道路,而且也是公共道路。常有农民或卖小商品的行人往来,宿舍的左右二室是没有门的,中间一室的两扇木门晚上也不过虚掩而已。整个学校没有校门。而且山路处处可通,既无需也无法设置校门。

学校办公室和教务处只有一位职员。训导处没有职员,简单的事概由训导主任周维新自己办,总务处有两位职员,经管银钱和杂务,其中一位写得一手好字,学校有些重要的布告多出自他手。此外,图书馆有一位职员,学生的借书登记出纳由她包办,而每晚九点半以前,馆内十张左右的长方桌上(每桌有六个座位),还得点起桐油灯(每桌四盏),供学生在馆内看书之用(寝室内自修的灯火自备)。总务处的职员其实还有一项额外工作,由于泰和本校在前一年闹了伤寒,因此,龙岭分校在洗脸间设有一桶凉开水,供学生嗽口之用。

每晚学校教师要到寝室点名,除了周末以外风雨无阻。点名的时间约在每晚八点半到九点之间,由校务主任罗容梓、训导主任周维新、一位兼训导员及一位总务处的职员轮流,手提桅杆灯,下雨天则还要打伞,到每个寝室清点人数。

龙岭分校校务主任罗容梓,训育主任周维新,教务主任戴良谟。图书馆主任刘中瑜。

罗容梓(年-年),男,江西新建人。年至年在美国比巴德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年-年在浙江杭州省立民众教育实练学校实练部担任主任,年在江西省教育厅担任科长,-年在国立武汉大学哲教系任教授,-年在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系任教授兼龙岭分校主任,-年在重庆大学教育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年-年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授,-年在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担任教授。

戴良谟(年-年),又名远猷,乐平市洺口乡戴村人。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年春,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深造。年,到中正大学工学院任教。年任中正大学龙岭分校教务主任,主持分校的教学工作。年抗战胜利后代理中正大学数学系主任,年,担任武汉华中工学院数学研究室主任。

陈鹤琴(年-年),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浙江上虞人。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幼稚园,并兼任园长。年发起成立中华儿童教育社,当选为主席。他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由专科部、师范部、小学部、幼稚部、婴儿园五部分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开创了我国儿童教育事业。年后,担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程懋筠(年-年),著名音乐家。江西新建人。年留学日本,入东京音乐学院(日本上野音乐学院),主修声乐,两年后兼修作曲。年返回中国,年受聘为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艺术系声乐副教授,曾任音乐组主任;期间曾谱《国立中央大学校歌》、《中华民国国歌》(又名《三民主义歌》)。年3月创设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程懋筠为主任委员。并办《音乐教育》月刊,曾任国立中正大学音乐教授。年后曾任上海国立幼儿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声乐教授。

刘中瑜(年-.1.1)——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年大革命时期为赣州妇女解放协会成员,年毕业于省立赣县女子师范学校,年考入北京师大教育行*系学习,年毕业后返回赣州,先后在多所学校任国语老师、校长等工作。在四十年代初曾任中正大学龙岭分校图书馆主任。

中正大学龙岭分校在赣州办学期间培养了像中科院院士*克智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克智,年生于南昌市一个邮局职员家庭。年,16岁的*克智以全省统考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正大学,选学土木工程。年7月,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中正大学。年,*克智以土木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师从于著名力学家张维。年,*克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他又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后记

虽经我们多方搜求,但痛感资料依旧匮乏,这篇不成文的小文,希望能够引出更多的历史碎片,也希望两位老人能看见,了却心愿,宽慰我心。

虞斌简介

赣州本土文史资料研究与收藏专家,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