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城不淹的真相福寿沟完胜青岛德国人修的下 [复制链接]

1#

据报道,连日来长江中下游等地强降雨已致人死亡、42人失踪。自今年入汛以来,中国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洪灾的受灾人口达万。

湖北省武汉受灾尤其严重,从7月5日开始该市交通已经瘫痪,很多居民区停水停电。今早海博君更是被一则被电身亡的消息深深震惊和惋惜。

有报道称青岛德国人设计的下水道很牛,知乎上各路大神展开讨论,列一些较具代表性的

其实国内古代的排水技术也是很niubility的,比如早在宋代(公元年—公元年)就已经出现接近现代的下水道福寿沟。下面跟随海博君来学习力保赣州无涝的宋朝千年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

福寿沟

史料记载,赣州地处亚热带,雨水丰富,加上东依贡江,西傍章江,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百姓苦不堪言。北宋熙宁年间(公元年—年),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

光绪年间福寿沟图

福沟和寿沟均位于河套老城区,福沟位于该区块北侧,寿沟位于南侧,互不连通。

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

两个排水系统的断面均为矩形,砖石结构,断面尺寸很大,“广二三尺,深五六尺,甓以砖,复以石”,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之所以很少发生内涝,因为一下几个方面:

1、排水断面大。断面相对较大。福沟断面约0.5×0.7~1.0m及0.9×1.0~2.1m,沟深1.6~2.5m。寿沟较小为断面约0.4×0.6m。

福寿沟内部构造图

2、地势有利。赣州河套老城区三面环水,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成龟背状。

3、有水域调蓄。福寿沟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

4、出口建有水窗。防止在雨季期间章、贡二江的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从而倒灌入城的情况,福寿沟还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涨而后之,水患顿息”。由进水口处的内闸门、沟道和出水口处的外闸门组成。由于水窗坡度较陡,水进入水窗之后会形成强大的水流,带走泥沙以及其他固体物质,冲开闸门,排入江中。

福寿沟的小金门。这种金门有十几个,这个红色的是在原来被锈的基础上翻修的铁门。

据说刘彝根据赣州城的地理走向,设计的这条排水系统,可以让水自然流泻到江中。最神奇的是,江水暴涨泛滥,也不会倒灌入城。因为他还设计了一个配件。这个金门在城内排水的时候,会被推开,让污水倾泻入江。江水上涨时,又会把它推的死死的,再加上坚固的城墙,一点水都漏不进去。

5、建有合适的排涝站。赣州市还在福寿沟的出水点处建了3个排涝站。一旦出现积水,排涝站的大功率抽水机就可以将它排往江里。

6、好的维护和更新改建。

湧金门前的水窗不断排水,福寿沟仍在发挥作用

建造者刘彝是何方神圣

刘彝,字执中,福州人。幼介特,居乡以行义称。从胡瑗学,瑗称其善治水,凡所立纲纪规式,彝力居多。第进士,为邵武尉,调高邮簿,移朐山令。治簿书,恤孤寡,作陂池,教种艺,平赋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邑人纪其事,目曰“治范”。

据史书记载,公元年,刘彝因为“善治水”,被召还京师任“都水丞”,这一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副部长。他还曾给后人留下一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人据此评价,刘彝属于那种“不是光练嘴或纸上谈兵的实干派官员”。

刘彝铜像

如今,赣州古城墙边的宋城公园仍坐落着主持修建福寿沟的刘彝的铜像。依旧有不少民众前来瞻仰。

为何内涝成灾才想起福寿沟

为何只有城市内涝成灾,危及市民安全的时候才想到古人留下的“福寿沟”?这或许跟城市化进程中的浮躁情绪有关。不少城市只热衷于在表面上做文章,这也是为什么城市拆拆建建、难有文化积淀的原因之一。城市的坐标越来越宏伟,城市景观越来越时髦,但维系着一座城市会否被淹的排水系统,却可能异常脆弱。如今又不少城市还大喊“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如果经不起一场暴雨考验,则国际化大都市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华西都市报》)


  希望在历经内涝危害之后,相关部门在追求外表光鲜的同时,也想想一座城市的百年根基,为城市建一个“福寿沟”式民生设施,不仅功在当代,而且能造福后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