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简称“虔”,别称虔城、赣南,江西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Ⅱ型大城市,江西省的南大门。赣州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章江、贡江在赣州合流为赣江。全市总面积.64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3.6%,为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下辖3个区、1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截至年末,赣州市常住人口.00万人,七普常住人口万人。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亿元,达.37亿元,财政收入.1亿元。
赣州市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赣州钨与稀土资源丰富,是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赣州是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赣州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都市区。
赣州市是江西省保存文物古迹,尤其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有“江南宋城”之誉;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0%以上,世称“客家摇篮”。仍有余幢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赣州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已形成了“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旅游品牌。
赣州市行政区划图
2.目标与战略总体目标:工业强市、开放高地、创业之州、区域中心、文化名城。
阶段目标:到年,全面建成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市人口突破万人。建成Ⅰ型大城市,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标准建成美丽中国“赣州样板”。严守三条控制线,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
空间战略:开放融入,乘势闯入世界赛道;筑底强基,促进赣南苏区振兴;能级跃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创新驱动,打造智能智造高地;生态维育,筑牢南方生态屏障。
区域协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内外循环支点;依托“十字”大交通,推动赣粤、赣闽合作;打造“一核五区”全方位协同发展格局。
区域协同1
区域协同2
区域协同3
3.总体格局3.1三条控制线统筹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优先将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全市划定耕地保护目标.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96万亩。
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持全市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29.62%。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镇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优化。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81平方公里。
三条控制红线
3.2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构建“一核引领、两谷育田、三脉筑屏”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引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做大做强都市圈层,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
?两谷育田:以兴国-赣康-信丰和宁都-于都-瑞金两条盆地连绵区为主要空间依托,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
?三脉筑屏:以武夷山脉、罗霄山脉、九连山—雩山山脉为主体,加强山林保育和生态修复,筑牢南方生态屏障。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3.3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发展区重点加强人口和经济集聚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统筹城镇空间的发展与农业和生态空间的保护;农产品主产区重点提高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能力;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生态重要区域,对生态脆弱区域开展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主体功能区
3.4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四屏、三区、三源、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
?四屏:罗霄山脉、南岭-九连山脉、武夷山脉、雩山四大山系屏障。
?三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三源:赣江发源地、东江发源地和北江发源地。
?多廊:上犹江、章水、梅江、琴江、绵江、湘江、濂江、平江、桃江等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4.农业空间格局4.1农业产业空间格局构建“一带四区多群”农业产业空间格局。
?一带:沿江多功能“:Y”字型富硒农业产业聚集带,打响富硒农业品牌。
?四区:构建中北部粮油农业区、东部融合农业区、中西部都市休闲农业区、南部湾区菜篮子农业区4个高质量农业发展片区,大力发展脐橙、油茶、富硒蔬菜、预制菜、生猪等农业产业。
?多群:按照“一县一品多元”产业布局思路,建设四大高质量农业发展区之外,各县根据自身特色培育壮大特色家禽、水产、果业、烟叶等区域农产品集群。
农业产业空间格局
4.2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提质改造,因地制宜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和灾毁废弃地复垦,稳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建设项目。
?优先将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开展耕地提质增效工程,实施“旱地改水田”整治工作,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以小规模未利用地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完善开发和复垦土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土地利用整体效益。
?依托“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稳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
土地综合整治
5.城镇空间5.1城镇空间结构构建“一主两副、两轴三带”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两副:以中心城区为主中心,龙南、瑞金为副中心,推动信丰、于都、上犹、兴国等县融入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圈城镇体系。
?两轴三带:依托京港、厦蓉交通干线形成的主要空间发展轴。依托厦蓉、济广、寻全交通干线形成次要空间发展带。
城镇空间结构
5.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两山理论”为指导,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推进中心城区东延、南扩、西进、北拓,大力实施提能级、优结构、塑品质。
形成“一带双心三轴八廊八组团”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一带:上犹江、章水、章江、贡江、赣江等滨江两岸区域,打造最美城市岸线、百里滨江生态绿廊。
双心:新三江口周边区域,形成未来城市绿心;宋城传承赣州历史、地域特色文化,形成历史核心。
三轴:中央生态人文轴、公共服务轴、产业发展轴。
八廊:八条一级望山通廊,汶潭、章江-峰山、通天岩、欧潭-狮形岭、三江口-三阳山、峰山、文峰山、狮子山。
八组团:三江口、西城区、空铁新区、唐江、南康、蓉江新区、章贡、赣县八个城市组团。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5.3产业发展空间格局落实工业强市,打造“1+5+N”重点产业集群,实施重点产业规模倍增工程,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形成区域协同、互相配套、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加强赣粤、赣闽合作,共建跨界合作示范区。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推进建设赣深数字经济走廊建设工程,培育区块链+AI产业、大数据云计算产业、移动物联网产业等数字经济产业。
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5.4中心城区产业空间格局围绕全市“1+5+N”产业体系,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将中心城区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高地。
划定工业用地红线。禁止其他建设活动侵占工业用地,严控工业用地退二进三,确保中心城区产业用地空间不减少。
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加快消化存量工业用地,改造升级低效闲置工业用地,逐步提高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探索建立新型产业用地机制,为创新型企业发展和创新人才的空间需求提供用地保障。
中心城区产业空间格局
6.基础设施体系6.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设施规划建设,推动革命老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密铁路运输通道,进一步打通长三角-粤港澳快速通道,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交通联系,提升赣州在全国的交通地位。推进建设长赣高铁、瑞梅铁路,实施黄金机场三期改扩建,建成瑞金机场,优化高速公路网络,打造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形成外联内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6.2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5G城市建设,统筹推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搭建北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公共创新服务载体,形成支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电力、燃气、通信、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布局。
?构建区域(市)级—县级—重点镇——般乡镇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
6.3中心城区交通运输体系围绕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发展目标。构建符合国土空间布局、适宜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
实现城市客货分离,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升五区联通性;公交优先、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分担率,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打造便捷换乘体系。
加快赣州黄金机场三期改扩建,加密铁路、高速网体系,新建赣州北站,提升中心城区对外交通服务能力。
构建“四横六纵”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强化与对外交通枢纽衔接,提升五区快速交通联系,实现五区互联互通。
以赣州国际陆港为核心,整合提升各类口岸资源,加快赣州国际陆港与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赣州水运码头一体化发展,实现联运发展。
中心城区交通运输体系
6.4中心城区住房供应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构建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社会租赁住房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供应体系,着力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住有优居”转变。
?统筹考虑保障性住房选址建设,优先在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布局人才公寓、租赁住房等,实现宜居宜产、产城融合。
中心城区住房供应体系
6.5绿色空间体系构建由“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居住区公园—社区公园”组成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城乡公园体系。增强游憩及生态服务功能,重塑城市和自然的关系,让市民更加方便亲近自然。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公园城市。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体系
7.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体系7.1历史文化保护格局构建“一核三区三线”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格局。
一核: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
三区:东部以瑞金为中心构建红色旅游区;西部以上犹为中心,融合阳明文化,构建生态休闲度假区;南部以龙南为中心,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区。
三线:推动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三条示范性精品旅游线路。
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7.2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保护赣州市丰富且珍贵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多元文化的传承保护,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有效利用,构建涵盖多层次的历史要素保护体系。构建“两核两廊,两带三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框架。
两核:宋城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瑞金红色文化保护核心;
两廊:上犹江-贡江遗产富集廊道、桃江-梅江遗产富集廊道;
两带: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带、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带;
三区:客家文化片区(以龙南为核心)、阳明文化片区(以崇义为核心)、红色文化片区(以瑞金为核心)。
7.3乡村建筑风貌深入挖掘赣南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保护赣南客家传统人居环境,保护围屋、厅屋等建筑型制。依托赣南方围屋、“九井十八厅”等特色建筑,整合赣南客家传统建筑“一岛五流域”“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清墙灰瓦四扇三间”等特征,传承运用“两坡灰瓦、清水墙面、土木(砖木)结构、穿斗抬梁”等赣南传统建筑特色元素,形成赣南建筑的文化品牌。
乡村建筑风貌
7.4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凝练赣州人文气质。
?以“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三山五岭八景台”核心要素为依托,加强宋城城池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
?重点保护8个历史文化街区、1个传统风貌街区、2个中国传统村落,强化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历史文化街区: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七里镇历史文化街区、慈姑岭历史文化街区、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盐街上历史文化街区;
?传统风貌街区:新赣南路传统风貌街区;
?中国传统村落:南康区唐江镇幸屋村、卢屋村传统村落。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