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很遗憾,清仓白酒后,调仓一些标的,结果换来和白酒稍微小一点的跌幅。
我就是这么浇灌野草,斩掉鲜花的,且依然垂涎白酒的美貌
。
好了,言归正传,谈谈调仓的几个标的以及背后的思考。
调仓买入宋城演艺的逻辑
买入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作为疫情后确定性受益的股票,和上机类似逻辑,就是看好疫情后恢复性的业绩反弹,且确定性很高。
另一个买入逻辑则是今年$宋城演艺(SZ)$几个产能开始释放,如西安,九寨沟(地震坏了重新回复),以及上海项目。
毫无疑问,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疫情恢复有限,则可能产生更多折旧摊销,利润是没法看的。
但抱着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想法,则是时间我可以等,但不能让买入竞争力下滑的公司。客观上,在行业低谷期,选择继续扩张的公司,业绩才是更有盼头的。
风险:1)文旅扩张时候,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异地复制有些难度,
2)此外还存在报流量大腿的习惯,心智这块没做到“为了看迪士尼,所以采取上海这种效果,而是一般去了丽江,顺便看看丽江千古情”;
3)疫情持续一到两年,可以超出预期,疫情期间的扩地项目,反而成为摊销折旧累赘;
估值这块,基本按照疫情前的数据,粗略估算一下,不过目前这些公司,一点也不便宜,现在买,只是还不错的公司,以合理价格买下而已,为了赚成长的钱,仅此而已。
包括上机,这些标的基本都没怎么跌的。捡漏很难。
调仓买入呷哺呷哺
周末出去调研时候,发现才开了家店铺。
由于之前买了太二酸菜鱼$九毛九,所以很熟悉餐饮这一套分析与投资。在持有九毛九期间,也观察过一段时间凑凑。
比较遗憾的是,至今凑凑$呷哺呷哺()$的数据,也没披露,作为公司估值的核心,期待未来公司能单独披露凑凑的单店情况。
买入核心逻辑是凑凑高速成长性+疫情对公司短期的影响。两个逻辑,核心是高速成长期凑凑,值钱。
风险:
1)凑凑因为价格太贵,人们吃不起人均~元的火锅,虽然比海底捞好吃,天花板问题,也即后期成长性证伪
2)呷哺呷哺继续成为拖油瓶,经营持续走下普通路
3)疫情远超出预期,继续爆发,导致餐饮继续收到影响具体到估值而言,目前市场预期大概在~家凑凑,而上周自己亲自调研后,认为应该不止这个数,预期凑凑会开出~家以上的店铺。
要知道,太二现在开了大概多家(具体可能需要更新),但市场预期已经达到近家了。
依然拒绝“地惨”逻辑
短期这两家公司,可能还会继续下跌,疫情之后,应该基本面会开始反弹,无论是凑凑成长性,还是宋城演艺产能释放,都是可以期待的。
显然,这段时间,整个A股港股市场,低估板块无疑是地惨、银行和保险。
保险因为完全看不懂,所以放弃了。而银行,比如配置的招行、平银,则早就开始反弹。
地惨股是真的惨,依然再跌。具体市场原因,我也不清楚。
整体感觉,地惨已经沦为烟蒂股,无论时万科、保利还是新城控股,以后港股的$融创中国()$、恒大等。
核心没有内生成长性,且处于一个即将缩量市场。
对房地产未来预期比较悲观,虽然有头部集中度提升逻辑,但不看好大盘子继续能卖出更多万平米。
缩量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头部的房地产企业,都还挺大的,退出成本高昂,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口数量出现下滑,买不起房的85~95后,依旧难以通过自身努力买房。
这点,类似前段时间,看过的高教行业:
这些高教公司,如希望教育、天立教育,基本都能维持未来三到五年,30~40%的业绩增速,而估值在15~20PE。
想比较而言,如果未来房地产维持三到五年,才10%的增速,也不太吸引我吧。
总之:对内生成长性的偏好,选择了一定成长性的宋城演艺和较高成长性的呷哺呷哺(凑凑)。
地惨烟蒂股,暂时不捡便宜了。当然,依然配置一点地惨股——保利地惨
作者:秋源俊二链接: